1992年,女排教练陈忠和的妻子被一场意外夺去了生命,他抱着女儿痛哭流涕。两年后,陈忠和跟比自己小11岁的徒弟李东红谈起了恋爱,可李东红的父母坚决反对这段恋情:“他是二婚股票配资风险零风险,还带着个孩子,你图啥?”
1957年的秋天,陈忠和出生在福建的一个普通家庭。那个年代的孩子都在田间地头奔跑玩耍,陈忠和却对体育运动表现出了不一样的天赋。
1976年,年仅19岁的陈忠和响应号召来到农场当知青。在农场劳作的日子里,他依然保持着每天锻炼的习惯,把排球运动当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份坚持很快就有了回报,1977年陈忠和成功入选福建男排。在福建男排队伍里,他遇到了同样热爱排球的王莉莉,两人都是队里技术最好的运动员。
1979年,机会降临到陈忠和身上。他被调入中国女子排球队,担任助理教练的职务。同年,他与王莉莉组建了家庭。
在国家队的几年里,陈忠和的执教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他参与制定的训练计划和比赛战术,为中国女排在国际赛场上的崛起做出了贡献。
1986年,他的妻子王莉莉独自在福建照顾年幼的女儿,这让他感到愧疚。
经过深思熟虑,陈忠和决定暂时放下国家队的工作,回到福建担任女排主教练。
回到福建后,陈忠和将国家队的先进训练理念带到了地方队。他的执教方式严格而有效,福建女排在他的带领下逐渐崭露头角。
他带领福建女排参加全国体育锦标赛,凭借严格的训练和独特的战术安排,球队最终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个冠军不仅是对陈忠和执教能力的认可,更坚定了他继续在排球事业上奋斗的决心。
在陈忠和回到福建女排后,妻子王莉莉默默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她既要照看年幼的女儿陈珑,还要打理所有的家务事。
这样的付出,让陈忠和能够专心投入到排球事业中。王莉莉从不向丈夫抱怨生活的辛苦,而是用实际行动支持着丈夫的工作。
随着陈忠和在教练岗位上的表现越来越出色,国家队再次向他发出邀请。面对这次机会,王莉莉主动提出继续留在福建照顾女儿。
就这样,陈忠和再次踏上了北上的列车。从此,这个家庭开始了聚少离多的生活。
每年陈忠和只能抽出一到两次时间回家探望妻女。短暂的团聚时光里,他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妻子的头发却渐渐染上了白霜。
在国家队期间,陈忠和的执教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参与制定的训练方案,帮助中国女排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即便工作再忙,陈忠和也会定期给家里打电话。电话里的王莉莉总是报喜不报忧,把困难都自己扛下来。
1990年,陈忠和带领的球队在一次重要赛事中获得冠军。这个成绩让他在教练圈内声名鹊起,也为中国女排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比赛结束后,王莉莉特意从福建赶来祝贺。看到妻子憔悴的面容,陈忠和内心充满了愧疚。
1991年,陈忠和开始为奥运会做准备工作。训练任务更加繁重,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1992年,王莉莉因工作需要到厦门办事。
在厦门火车站,一场意外的事故发生了。王莉莉的双肩包被另一列开来的列车钩住,整个人被拖入了轨道。
这个噩耗传来时,陈忠和正在北京带队训练。接到电话的那一刻,他整个人瘫软在地。
处理完妻子的后事,陈忠和把自己完全投入到工作中。他用繁忙的训练和比赛麻痹自己,试图冲淡丧妻之痛。
球队里的李东红是一名年轻的助理教练,看到陈忠和的状况,主动提出帮他整理房间。这个比陈忠和小11岁的姑娘,开始默默照顾起这位教练的生活起居。
李东红把陈忠和的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还经常帮他洗衣服、打扫卫生。
1995年,陈忠和向李东红表达了自己的心意。这段感情刚刚萌芽,就遇到了李东红父母的强烈反对。
李东红的父母认为,陈忠和年龄大、带着孩子,这样的婚姻会给女儿带来负担。他们坚决反对这段感情,甚至扬言要断绝父女关系。
面对父母的反对,李东红表现出了坚定的态度。她告诉父母,陈忠和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自己愿意照顾他和他的女儿。
1996年,陈忠和和李东红正式步入婚姻殿堂。新组建的家庭里,李东红不仅要适应妻子的角色,还要学着做一个继母。
陈珑在李东红的照顾下,慢慢接受了这个新妈妈。李东红对待陈珑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给了这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很多温暖。
1997年,李东红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的生命,她生下了儿子陈翔。这个男孩的降生,让这个家庭变得更加完整。
陈忠和仍然要为国家队的工作奔波,李东红就像当年的王莉莉一样,默默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她要照顾年幼的儿子,同时还要关心继女陈珑的成长。
在李东红的努力下,这个重组的家庭渐渐变得和睦。
陈忠和在家庭的支持下,继续在排球事业上取得优异成绩。他带领的中国女排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2000年,陈忠和成为了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的助理教练。这个任命既是对他专业能力的认可,也是对他多年付出的肯定。
李东红一如既往地支持丈夫的事业股票配资风险零风险,她用坚韧和担当,让这个家庭保持着稳定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