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提出,经过三年时间,京津冀区域限制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障碍有效破除,贸易投资和政务服务更加便利,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经营主体活跃度和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
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行动方案》旨在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迈向新高度。文件既体现了对经营主体获得感的切实关注,也强调了跨区域协同合作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重要性。”
盘和林认为,营商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优化营商环境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优化营商环境能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能激发企业的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优化营商环境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能让贸易投资和政务服务更加便利。
优化营商环境影响深远
此外,温彬表示,央行开始聚焦于管好短端利率,如7天逆回购利率,中期利率推动主要由市场决定。通过逐步淡化MLF利率的政策色彩,进而理顺各项货币政策工具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机制,成为下阶段健全利率市场化调控机制的重要方向。“考虑到现阶段MLF‘量多价高’,要淡化其政策利率地位,首先需要把MLF的量降下来。过去央行通过MLF等来释放流动性,投放基础货币,未来可能主要通过降准或者央行购买国债来实现基础货币投放。”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3月19日,在国新办“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市长殷勇曾提到,下一步要共同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在营商环境方面突出区域一体,推动出台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行动方案。在政务服务方面突出‘同事同标’,比如要新增加企业的资质资格互认事项20个以上。公共服务方面突出共建共享,促进北京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能够在京津冀更大范围内服务好广大群众。”殷勇说。
谈及京津冀营商环境建设,盘和林认为还面临挑战。
一是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现象仍然存在,限制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二是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跨区域协同创新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尚不完善。
三是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有待提升,一些“痛点”“堵点”亟待解决。
在盘和林看来,优化营商环境对京津冀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首先,优化营商环境可以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迈向新高度。其次,有助于提升京津冀区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最后,能够提升京津冀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实现更大规模的招商引资,释放企业发展活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建设一批共性技术平台
《行动方案》提出,提升跨区域创新协同能力。建立完善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清单机制,鼓励三地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建设产学研创新联合体、重点实验室。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加快专利转化和产业化。实施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指引,布局建设一批共性技术平台,助力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建立健全产业链分工合作和集群跨区域协同培育机制,持续优化重点产业链营商环境,聚焦集成电路、网络安全、安全应急装备等重点领域,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曾指出,自2014年以来,三地协同创新一直是重要内容。
刘冬梅认为,首先,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实力非常强。京津冀的研发人员约占全国的10%,发表SCI(科学引文索引)国际论文量约占全国的18%,发明专利的拥有量约占全国的18%,基础研究经费约占全国的1/4,每万人发明专利的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其次,交通便利是一个重要的环境条件。经过十年的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已基本实现。目前整个京津冀地区交通非常便捷,网络化、全覆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已基本建成,这也为区域协同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外,京津冀地区拥有相对发达的科技产业集群。
在促进教育资源协同发展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完善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合作机制,推动京津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省学校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组建京津冀高水平大学、应用(技术)型高校、师范院校等不同类型的高校联盟网上配资正规排名,促进高等教育资源集聚优化。稳步推进京津冀高职院校开展跨区域高职单独考试招生试点和职业院校跨区域中职三年加高职两年联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