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发现一个现象:配资杠杆怎么做
虽然萝卜快跑已经实现了“无人驾驶”,但很多人还是觉得“华为的智驾”更强。
说来也奇怪了,因为“华为的智驾”车上还必须有驾驶员,而“萝卜快跑”甚至可以完全不需要,为什么会这样呢?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件事。
说到这个话题,很多人可能会脱口而出:不就是因为华为的粉丝多吗?
毕竟,在互联网时代,比拼的往往不是技术,而是声量。
说白了,谁的“嗓门大”,谁就会被认为更强——那些存在感不高的一方,往往很难抗衡。
拿华为来说,这么多车主和精神车主天天发小视频,全网流量这么大,像萝卜快跑根本比不上。
因为别说视频数量了,就算去发,这个公司也没啥热度,很容易被淹没。
但华为就不同了,这个词本身就算热点。
这话听着有道理。
这就好比普通人和明星发生冲突——抛开孰对孰错,光是对方天量粉丝都能击垮一切。
而在互联网时代,类似的事情也出现过很多次,无一不证明了:
话语权远大于是否对错——面山呼海啸的粉丝力量,弱势的一方根本难以招架。
但真是如此吗?萝卜快跑的“无人驾驶”其实是超过华为的?
或许不然!
从客观情况来看,它们走的技术路线完全不同,各有各的优势和局限。
所以,简单地用“谁更强”来定义,未免有些武断了。
首先,从局部范围来看,萝卜快跑的确更强。
说白了,只要是在它支持、开通的路线范围内,这种无人驾驶的体验几乎是“降维打击”。
因为萝卜快跑的车,是真·无人驾驶,连安全员都不需要!
乘客上车后,车辆会按照预定路线自动行驶,乘客可以直接在车内休息、刷手机,甚至连方向盘都不需要看一眼。
这种体验,华为智驾能做到吗?目前还不能。
因为华为的智驾,再智能,车上依然需要有驾驶员,驾驶员依然要对车辆进行监督。
万一系统出问题,还是得人来接管。
这么一对比,华为的智驾肯定不止弱上了一筹。
因为这么多萝卜快跑在市区跑,每天接这么多订单,如果不成熟,光处理车祸就够头疼了。
但直至如今都没出什么大问题,足以说明这套系统的强大性。
说到底就是,在萝卜快跑覆盖的区域内,它就是“最强的自动驾驶”,不是市面上这些智驾所能碰瓷的。
但离开它的“舒适区”,萝卜快跑的优势就很弱了,甚至一般公司的智驾都比不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萝卜快跑的无人驾驶,是建立在高精度地图和特定运营区域的基础上的。
换句话说,它并不是“到处都能跑”。
而是在固定路线、严格规划的环境里,才能做到真正的无人驾驶。
比如你让它在一个没适配过的地方跑一圈,甚至只是换个城市,它立刻就“废”了。
无法启动,或者只能依赖安全员接管,甚至可能连普通的L2辅助驾驶都做不到。
这可不是瞎说。
拿武汉市为例,它的上车点和下车点都是固定的,就连跨江行驶都有点难。
更无奈的是,它的路线很局限——并不会跑效率最高的线路,而是它觉得“安全的线路”。
所以这一来一回,很多人还是宁愿打网约车,也不愿坐这种车了。
因为对目的地的要求太高,且通勤效率很一般。
而华为的智驾呢?
在这一方面优势就很明显了。
它能适应更多复杂路况,让普通人也能享受高阶智能驾驶。
华为的智驾车不需要高精度地图支持,即使换个城市、换条路,也能正常使用。
哪怕遇到施工、临时变道等突发情况,它依然能够自主应对。
所以,萝卜快跑虽然能做到真正的无人驾驶,但它的适用范围太窄了,必须依赖一整套运营体系。
而华为的智驾,虽然还需要驾驶员监督。
但它的应用场景更广、适应能力更强,也更符合普通用户的日常需求。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更认可华为的智驾——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只在某几个特定的城区开车。
真正的智能驾驶,应该是“去哪都能开”,而不是“只能在特定地方跑”。
总的来看,萝卜快跑就像是一条提前铺好的轨道,车可以自己跑,但只能在轨道上。
华为的智驾则更像是一辆智能私家车,虽然还需要人,但能去任何地方。
如果你每天的出行范围很固定,萝卜快跑确实是最“智能”的选择;
但如果你要去哪儿都能用,那华为的智驾,可能才是更实用的答案。
考虑到这个情况配资杠杆怎么做,其实还不能说孰强孰弱,不是吗?